本校國務院歐盟學程主任蘇卓馨老師於10月28日下午,邀請知名法國智庫蒙田研究所國際研究主任暨資深研究員Dr. Duchâtel蒞臨「區域研究─歐盟國際關係研究」課堂演講,分享其在「歐中經濟安全問題」的研究成果與最新觀察。「經濟安全」(Economic Security)一詞相當抽象,所以Dr. Duchâtel首先透過問答方式,在同學們踴躍回答下拼湊出該概念的全貌─經濟安全涵蓋多元的供應鏈韌性、一系列貿易防衛政策工具如反傾銷,以及因經濟互賴而產生的經濟威嚇(economic coercion)。Dr. Duchâtel同時也指出,與中國貿易往來頻繁的歐盟與日本隊經濟安全採最為謹慎的態度,這也成為歐盟與日本過去五年以來夥伴關係中的重點議題。
Dr. Duchâtel接著回顧近年來歐中關係的變化。2013年中國推行一帶一路政策後,歐洲許多城市出現中國協造或租賃的大型港口,甚至成為中國運輸業的重要據點。彼時歐洲國家普遍認為與中貿易是相當不錯的選擇,雙方也建立了戰略夥伴關係。然在接下來的幾年,雙方展現對此夥伴關係想像的不同,歐盟期待能與中國在國際安全方面展開合作,而時任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則直言,「貿易就是戰略,這就足夠了。」拒絕將合作擴及其他議題。事實上,這也是中國一貫對歐的立場,直至今日也仍僅以進入歐洲市場進行貿易為主要目標,無心擴展其他方面的交集。2019年歐盟正式將中國列為合作夥伴、經濟競爭者與體制型對手,足見歐盟對深化歐中關係得的疑慮;同時期,隨著全球5G網絡建設興起,美國發出對中國企業華為竊取技術與用戶個資的警訊,歐盟隨後也跟隨美國對華為之禁令,立即中斷與其的合作。2023年推出的<<歐洲經濟安全戰略>>則影響最為深遠,其中提出四大目標:管理技術洩漏、增強供應鏈韌性、重視基礎建設(含數位建設)、處理可能被武器化的貿易依賴問題。2025年歐盟更定位中國為系統性挑戰,尤其在投資與貿易方面;此外,去年歐盟執委會便將原先的「貿易委員會」更名為「貿易與經濟安全委員會」,更可見歐盟已將經濟安全列為優先處理議題,而此舉勢必影響對中政策的制定。
「俄烏衝突及各國對供應鏈韌性的重視,都使歐中貿易問題上升為跨大西洋議題。中國對俄羅斯的政治性、經濟性支援則讓歐中關係更為複雜。」Dr. Duchâtel如此評論。中國雖然始終否認銷售武器到俄國,但資金、能源與防禦設備的援助從未少過,且其試圖影響國際輿論,認為北約東擴與美國藉著烏克蘭施加俄國戰略壓力才是衝突成因。因此,歐盟對俄制裁名單上亦有中國企業。然而相比於政府在貿易上強硬的態度,這些中企並未反擊,而中國似乎也不願在外交場合談起援俄事宜,反使雙方暗潮洶湧。區域衝突與美中全球角力下,歐中關係變得緊張,歐盟與中國間的經濟安全政策與歐洲企業的調整,則成為當前歐洲研究一大趨勢。
至今,歐盟已推出一系列政策工具以提升經濟安全,例如出口管制、外國投資審查與反補貼法規...等。當前最重要的就是打造歐洲本土的供應鏈,尤其是電動車產業。歐洲的電器製作相當仰賴中國的稀土,但這也造成了其較為脆弱的供應鏈,不得不依賴中國。此外,中國過去也在歐洲大量投資與設廠,但往往造成汙染或並未遵循諾言增加當地就業機會,上述種種都損害了歐洲的經濟安全。面對中國強硬的貿易政策與深具侵略性的電動車產業策略,歐洲很有可能在日後加大對中的貿易限制,但中國也逐漸發展出反制的政策工具,包含各式法規。
Dr. Mathieu Duchâtel介紹了豐富的政策研究,同學們也不時在其間與他交換意見,交流氣氛熱絡活潑。充實的演講來到尾聲,Dr. Mathieu Duchâtel提出了對歐中經貿關係的樂觀預測,「在應對中國並增進自己的經濟安全上,歐盟雖善用手邊的政治工具,但至今尚未有明顯成效;不過其這些年在產業政策上做出的調整已值得讚賞。即使雙方會不斷摩擦,但只要市場保持暢通,歐中關係仍會維持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