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Hide Right Push Menu漢堡選單漢堡選單漢堡選單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刊載篇目

::: :::
日期:2024-08-23

標題

鄉土的「發現」︰日治時期台灣知識分子對於歌仔戲態度的轉變

作者

白春燕/呂政冠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兼任助理教授/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博士、雲林縣古坑華德福實驗高級中學教師

摘要

在日治時期的台灣,歌仔戲於二○年代快速發展,在商業劇場中取得空前成功,成為廣受庶民、尤其是婦女喜愛的舊劇。然而,歌仔戲卻被新舊知識分子視為「淫戲」,不論是新知識分子還是舊知識分子,官方還是民間,皆一致反對並議禁歌仔戲。徐亞湘在《日治時期臺灣戲曲史論》中指出,新知識分子表現出對「遲到的現代性」的焦慮意識,而舊知識分子則反映了維護社會風教的父權心態。至於歌仔戲被視為「淫戲」,主要是由於從業人員的表演詮釋所致,其原因可以追溯至「階級的差距」。這種差距導致掌握話語權的知識分子對歌仔戲界的不認同,從而造成知識階級與庶民階級之間的斷裂和對立。不過,知識分子對歌仔戲的態度在不同時期有所變化,在三○年代他們開始有條件地接受歌仔戲。本文關注知識分子對於歌仔戲態度的轉變,試圖從鄉土文學興起的背景來解釋知識分子對歌仔戲從反對到接受的過程。本文指出,知識分子對於歌仔戲的接受起因於對鄉土的「發現」。由於同化政策的滲透,知識分子產生了文化焦慮,開始「發現」鄉土。在鄉土文學觀點的啟發下,他們將視角轉向「民」,並改變了對「俗」的評論角度,逐漸調整對於台灣本土劇種歌仔戲的判斷與介入的方式,最終將歌仔戲納入他們認可的鄉土藝術範疇之內。

 

back to top
台灣文學學報
回首頁 政治大學 網站導覽 Engli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