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
軍旅詩人的疏離心態—以五六十年代的洛夫、商禽、瘂弦為主 |
作者 |
劉正忠 |
摘要 |
作為苦難時代的犧牲者,五、六十年代的軍旅詩人常有一種被從根拔除的悲憤感受,他們被移植到「既非母土,亦非異國」的海島之上,處境尷尬,角色曖昧,卻罰認同與投入的動機。面對僵固沈滯的現實世界,終於逐漸形成一種與公共價值抗衡的疏離心態,其具體表現則可歸納如下: 一、軍旅詩人啟筆之際,便面臨到如何應付文藝政策的問題。軍人身份促使他們不得不順勢「戰鬥」一番,但隨著詩藝的成熟,體驗的加深,他們終於匯入現代詩運動的潮流中。對政策的疏離,實際上已展現了超越世俗身份的決心,確立了詩藝突破的可能。 二、軍旅詩人既對當下現實有所隔膜,遂轉而構築另一種時空,與「此地現在」展開對蹠:或神遊宇宙,追尋幻境;或馳想異國,指向未知。這種不肯以眼見耳聞自限的傾向,使他們跳脫物理現象,極力開發超現實的奇思妙想,一方面純化了詩質,另一方面卻也窄化了詩境。 三、軍旅詩人的創作歷程有如煉珠之蚌,不斷地排除「雜質」,以求得詩藝的精純。從反傳統、反學院,到反庸眾、反理性,在在流露出強烈的挑戰性格。這些歷程使他們自認為從所謂「保守、庸俗、陳腐」的世界中區隔出來,逐步建立一種獨立自足的詩人意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