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
不見天日十二年的〈送報伕〉—力搏台灣總督府言論統制之楊逵— |
作者 |
河原功 |
摘要 |
楊逵的〈送報伕〉在今日,因其內容中所呈現之強烈反抗色彩,而成為日治時期台灣文學作品中知名度最高的作品之一。〈送報伕〉於1934年10月獲得日本《文學評論》雜誌徵文第二名並獲刊載,楊逵本人以此為契機,成為首先在日本中央文壇獲得肯定的台灣人作家,於台灣文藝界一舉成名。然而比較楊逵所遺留之手稿可發現《文學評論》所刊出之〈送報伕〉,原是楊逵在作品前半部遭台灣總督府禁刊後所修正加筆後的版本。本來楊逵〈送報伕〉中,即可見控訴政治、社會不公之日本普羅文學運動影響之痕跡;楊逵將其轉化為台灣糖業等特殊題材後自無法見容於台灣總督府。台灣總督府先是禁止〈送報伕〉後半刊登於《台灣新民報》,繼之又禁止刊載〈送報伕〉全篇之《文學評論》移入台灣。而發現〈送報伕〉即使獲得日本中央文壇的肯定,卻仍無法以完整面貌為台灣讀者所閱讀的楊逵,只好以使用筆名、藉發表評論插入〈送報伕〉片段、援引《文學評論》徵文評審意見等手段,為〈送報伕〉之內容及成就從事宣傳。本稿嘗試藉由考察〈送報伕〉創作及發表後之相關問題,論述台灣總督府之檢閱政策對台灣文學發展所造成之巨大影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