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Hide Right Push Menu漢堡選單漢堡選單漢堡選單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刊載篇目

::: :::
日期:2020-04-10

標題

文化中國.地理台灣——蕭麗紅一九七〇年代小說中的鄉土語境

作者

楊翠
靜宜大學台灣文學系副教授

摘要

一九七○年代以來,文化論述中的「台灣鄉土」,最初是做為「中國鄉土」的替身而出現,在文學中,「台灣鄉土」與「文化中國」兩種符碼深具重層性。以此時代背景觀閱蕭麗紅七○年代小說的「鄉土語境」,自《冷金箋》以來,地理台灣與文化中國的符碼即重層並存,成為她的文學基調。蕭麗紅自陳,她之所以寫作《桂花巷》、《千江有水千江月》,皆與感歎時代變遷、文化精神源頭失落有關,其「鄉土寫實」是對西化的反思,而其作品中所呈顯的「文化中國」(父國)與「地理台灣」(母土)之曖昧糾葛,更表徵了一種時代語境。

海邊、港灣、八掌溪、魚塭、鹽田、堤岸等空間意象,形構出蕭麗紅作品中獨特的「故鄉語境」。而關於「文化中國」之部,在《冷金箋》中是傳統戲劇、音律、女教、女性美,在《桂花巷》中,則是包括纏足、斷掌、貞節在內的一套中國女性身體論述。《桂花巷》對「文化中國」禮教束縛的批判性甚強。相對的,《千江有水千江月》中,「地理台灣」的具體圖景增加了,鄉土情懷溢於言表,結合土地與親族關係,「母土」概念豐盈;另一方面,「文化中國」的圖景卻也同樣鮮明,透過年節禮俗風俗繪的刻劃、婦德女教經典的傳述,「好女有德」是這部小說的基本女性圖像,文化中國以父權文化的符碼挺然矗立,「父國」意象鮮明。「文化中國」與「地理台灣」交織重層的圖像,正是蕭麗紅七○年代小說「鄉土語境」的基調。

 

back to top
台灣文學學報
回首頁 政治大學 網站導覽 Engli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