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Hide Right Push Menu漢堡選單漢堡選單漢堡選單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刊載篇目

::: :::
日期:2020-04-10

標題

吳濁流《胡志明》研究

作者

河原功
日本成蹊高等學校教諭、日本大學兼任講師

摘要

吳濁流之長篇小說《亞細亞的孤兒》,其原題與初始版本皆作《胡志明》。在小說內容、作品結構與情節安排上,以身為台灣人而遭受之歧視、精神上的痛楚為主要題材之《胡志明》,可說與《亞細亞的孤兒》並無太大差異。但經比較後可發現,其主要相異處在於:一、主角姓名由「胡志明」改為「胡太明」。二、第二篇中胡志明心儀對象「月英」的自殺,以及其對胡志明的衝擊,在《亞細亞的孤兒》與其後版本皆刪除不見。三、《胡志明》與《亞細亞的孤兒》之字數出入,《亞細亞的孤兒》之份量幾乎僅剩《胡志明》之58%,尤其是做為主要精神所在的第四篇與第五篇,更縮減至50%以下。故《胡志明》實不可與《亞細亞的孤兒》逕以同一作品視之。

因為是以皇民化時期的台灣為作品舞台,《胡志明》中隨處可見作者吳濁流對總督府(志願兵制度、米穀管理令)以及皇民奉公運動(勤勞動員、消防訓練、挖掘防空洞、改姓名運動、廢止寺廟、廢止台灣戲曲、稻米與貴金屬之供出、強制獻金及儲蓄)的批判;反戰意識的呈現;對日本精神的質疑(如拆除後藤新平銅像);對官吏與知識分子的批判等。更有對盲從於時勢以及假政策之名中飽私囊之台灣人的批判;以及對於只能以旁觀者自居的作者自身的批判。在《胡志明》中,吳濁流所呈現的批判態度,其激烈程度遠超過《亞細亞的孤兒》。

透過《胡志明》,可觀察出吳濁流的批判精神實已超越時空界限,而不僅停留在「平面世界」的台灣。因此《胡志明》之中實蘊含了包括對自我存在意義探求等之深刻問題。

 

相關檔案
back to top
台灣文學學報
回首頁 政治大學 網站導覽 Engli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