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Hide Right Push Menu漢堡選單漢堡選單漢堡選單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刊載篇目

::: :::
日期:2020-04-13

標題

電影《孽子》的意義

作者

陳儒修
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系副教授

摘要

本論文擬探討白先勇先生的小說《孽子》改編而成的影片《孽子》。研究發現,不僅小說開啟台灣同志文學的創作風潮,改編之後的電影也不遑多讓,同樣具有承先啟後的重大意義。一九八六年出品的《孽子》打破多項禁忌,它首度讓同志影像現身於台灣的大銀幕上,影片內容也挑戰父權與異性戀體制建構的傳統社會規範,甚至於因為歷史時空的因緣際會,似乎也預示台灣即將在政治、社會、文化等方面朝向自由開放的多元方向發展。

然而本研究另有一層意涵,試圖由電影美學出發,探尋《孽子》的「電影性」,也就是檢視影片敘述結構與影像風格中,不時展露的「自我反射」特質。另一方面,如果將本片放回台灣電影的歷史脈絡,一九八六年標示著台灣新電影運動的結束,是一個時代的結束,也是另一個新時代的開始,即使台灣新電影運動相關論述仍舊不斷展開,《孽子》卻相對地被忽略了。如今重新賞析本片,可以更清楚地看到《孽子》在電影語言與技法的創新突破。最後本文以回顧過去二十多年來台灣同志電影的發展脈絡,總結《孽子》的意義。

 

相關檔案
back to top
台灣文學學報
回首頁 政治大學 網站導覽 Engli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