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
日據末期小說的「發展型」敘事與人物「新生」的意義 |
作者 |
崔末順 |
摘要 |
研究日據末期文學時,一般都會特別注意日本的軍國主義化過程,以及法西斯體制的建立等時代的歷史變化對文學所引起的巨大影響,特別是從題材和主題等內容方面去考慮皇民化運動和文學之間的影響關係,或以是否為皇民文學來評斷作品時,更是如此。如果說文學能充分而真實地反映歷史和社會,那麼以時代巨變的一種反映來進行考察絕對是有其正當性的。 不過觀察既有研究,較為仔細分析日本法西斯思想邏輯和文學想像力關係的論著,並不多見。其主要原因,應該在於研究者一方面過度重視皇民化運動所造成的壓迫,另一方面又未能確實把握日本法西斯主義美學和思想的具體內容之故。所謂文學的想像力,是在當代各種領域的論述影響中所產生,因此如能正確把握當時支配論述實際上具有何種內容,以及如何影響文學層面以致形成特定的時代認知和感覺結構,就可以知道當時支配論述和文學之間的多層照應關係,從而並可考察時代狀況和文學的內部關聯性。 著眼於此,本論文將以日據末四〇年代小說為對象,並把分析焦點著重在敘事結構和人物形象以及其處境的變化上面,尋找其與前時期小說不同的面貌,以探索日據末戰爭時期支配論述的內容之間的關聯性;其次,本文將嘗試以目前為止尚未見學界提出過的科學技術論述角度,探討龍瑛宗的〈青雲〉和陳火泉的〈道〉,仔細考察兩篇作品敘事方式轉變所隱含的意義以及人物新生的意義,以期能挖掘日據末期台灣文學的時代認知以及所反映的文學真實樣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