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Hide Right Push Menu漢堡選單漢堡選單漢堡選單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刊載篇目

::: :::
日期:2020-04-16

標題

如何做同志文學史:從1960年代台灣文本起頭

作者

紀大偉
國立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摘要

「同性戀是什麼?」本文一方面受到美國酷兒史家黑普林(David Halperin)的啟發,認為這個問題並沒有單一的標準答案;另一方面,本文也跟歐洲中心、男人中心、不以文學為中心的黑普林史論對話(本文立基台灣,指出女、男作家同時寫出異性戀、同性戀的交錯,並且以文學為中心)。再現同性戀的本土「史料」早就散見於二十世紀上半葉,但再現同性戀的本土「文學」要到六〇年代才出現。但本文並無意建構「同志文學」「史」(一部部符合定義的「同志文學」所接續而成的「史」),而是要藉著分析六〇年代的文本,思考「同志」「文學史」如何被生產。一般認為白先勇是再現同志的先聲,但本文提醒,「獨尊」白是偏狹謬誤的。六〇年代,白先勇的文壇前輩姜貴、郭良蕙比白更早寫出描繪男同志的長篇小說(本文指出最早的台灣同志長篇並不是《孽子》);白的平輩歐陽子也寫出白在當時未必解碼的同性戀欲望。作者群是多元的:寫同志的小說家並非只有白;作家本人也是多元的:白呈現同性戀欲望的早期小說並非只有一類;文壇是多元的:評論家(尤其夏志清)對於同性戀知識的貢獻,並不亞於小說家;文本中的「主體性」也多元:有些角色宛如自給自足的同性戀主體,有些角色偏近難以實証的「主體效果」。

 

相關檔案
back to top
台灣文學學報
回首頁 政治大學 網站導覽 Engli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