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Hide Right Push Menu漢堡選單漢堡選單漢堡選單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刊載篇目

::: :::
日期:2020-04-24

標題

企慕屈騷——洪棄生〈遊子賦〉之神遊與壯遊探究

作者

王淑蕙
南臺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人文藝術組副教授

摘要

洪棄生(1866-1928)之「遊」始於廿歲〈瓦窯村讀書記〉,透過文獻閱讀(reading literature)神遊中原山水。廿六歲〈遊子賦〉(1892)形式上摹擬〈九歌〉型句式、借鑑〈離騷〉型句式,內容上複製〈哀郢〉屈原第二次流放路線,擘劃千里壯遊。蔡英俊提出「擬古」之兩個面向,其一是作品表現形式上的「摹擬」,其二是情感層面上的「認同」,頗能說明其創作意識。由於清代科舉童生考律賦,洪氏身為生員不必為鄉試、會試準備律賦考試,然而新科進士於保和殿參加選拔庶吉士的朝考還是考律賦,因此有志於殿選者多持續習作律賦,律賦儼然成為試賦主流。〈遊子賦〉摹擬非主流騷體且為更少見的〈九歌〉型句式,映現認同屈騷情懷,追尋其流放路線,有其獨特的創作意識。

乙未巨變洪氏閉門教子,每隔十年賦詩自比屈原,轉化「摹擬」屈騷為「企慕」情懷。四十六歲〈喜次兒十二歲能詩兼畫〉冀望次子繼承「屈騷情懷」,成就家族意識。五十歲〈痛斷髮〉決心壯遊中華。五十七歲由次子陪伴下,完成〈遊子賦〉所擘劃的湘鄂之旅。《八州遊記》〈凡例〉記載:「一路遊跡所及,無論勝地僻壤,寫風景外,必一一窮其歷史」,然而湘鄂一段述行:燈下聽雨、泊舟如鳧、兩岸點燈、舟行境屏,美如畫境,略異於《八州遊記》經史記憶與實境對比之述行手法。故以「企慕屈騷」為核心,探究〈遊子賦〉之神遊與壯遊,映現洪氏之「遊」於日治時期旅遊書寫的獨特性。

 

相關檔案
back to top
台灣文學學報
回首頁 政治大學 網站導覽 Engli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