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24
邱貴芬〈「世界華文文學」、「華語語系文學」、「世界文學」:以楊牧探測三種研究台灣文學的跨文學框架〉
標題
「世界華文文學」、「華語語系文學」、「世界文學」:以楊牧探測三種研究台灣文學的跨文學框架
作者
邱貴芬
國立中興大學台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特聘教授
摘要
台灣文學的主體性在1990年代大致確立。二十一世紀全球化衝擊之下,避免台灣文學在國際學術場域的孤立,開發國家文學之外的跨文學理論框架,乃重要課題。在台灣文學研究場域裡,「世界華文文學」(world literature in Chinese)、「華語語系文學」(Sinophone literature)、「世界文學」(world literature)堪稱21世紀新興的三個重要的跨文學研究框架,各有關切的重點議題,也提供了研究台灣文學的新理論框架。本論文試圖梳理這幾個研究框架的興起背景、核心概念和研究方法,並透過詩人楊牧測試此三個理論的實際運用情形,以探討此三個理論的貢獻與局限之處。楊牧創作以跨文學特色聞名,被視為華文文學創作的佼佼者,同時也是台灣詩人的代表,應該最能示範這三種跨文學理論。然而,理論實際運用卻透露了理論與實踐的落差。其中隱含的理論課題值得深究。就「世界華文文學」理論而言,無論是採用中國大陸學者主張的「共同詩學」或是「華人文化詩學」,都無法妥善處理楊牧傳承西方文學和植根台灣本土的「有根的世界感」(rooted cosmopolitanism),這意味「世界華文文學」理論必須在「共同的中華性」和「離散華人」的核心概念之外,更細膩挖掘「華文」的在地實踐。就「華語語系文學」理論而言,楊牧主張以精準優美的漢字創作,調度中國文學傳統資源的台灣文學創作觀,與「華語語系」對於台灣文學與漢文、漢文化的關係的詮釋背道而馳,提示我們重新思考漢文書寫對台灣文學創作的深層意涵。就「世界文學」而言,楊牧示範了「作為世界文學的台灣文學」如何在「世界華文文學」與「華語語系文學」所關注的身分認同政治之外,開拓台灣文學的研究議題,以及與非漢文文學社群連結的空間。除了釐清三種理論的異同和核心概念之外,楊牧與理論之間的辯證所開啟的台灣文學研究課題,亦為本文的關切重點。